任失意的孩子獨行
還未開始,已經想要結束。
三年來走過了個人的谷底黑暗,是時候「返去」
工作前,早已逼得自已身心俱疲。
八十後的向上流動性其實很低--迫得自已很緊,會考、高考、實習、Grad job,每一次就像種All or nothing的賭博
結果做到了,代價原來卻很大,也原來自已不屬於這裡。有時後悔當年用了那麼多心神,卻是性格所然。
病得重,慶幸慢慢復原拾回自已。
沒有《華爾街之狼》般的紙醉金迷
也沒有每周工作80小時隨時過勞死的那種辛苦
說是「培訓生」,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打工仔,是扮工室的藝員訓練班。
說是投行,其實也是包裝。
公司是美國公司,哪裏的員工有機會、甚麼人是老闆,其實分得很清楚,從企業制度看也很合理
也許中環老外高層多一點,things still happen on the Wall Street
三年所歷,很清楚所有所謂的Path 都信不過,信得過的是自已
上莊一句話說得好,就是沒有Career Path,沒有路,正要自已開一條路
我信亦只有這條路人能找到自已
很多人忘記Career沒別人需要關心,是自已的責任
不是自認高人一等,事情太簡單太沒挑戰性,
相反是很多事太難、自已做得太差
身旁同事很多比我聰明、認真盡責
承認絕不是個稱職的員工
遲到、抱怨不停、為自已找藉口,每天都是胡混過關
一方面給自已不必要的壓力,另一面又失去動力;對錯難辨,每天很Confused
三年最大的感受,是體制。
當人人以為大公司制度嚴密、設備優良、人才濟濟,
其實體制龐大失控,往往充滿漏洞
自已原來也只是Corporate waste中的一部分
笑說IBANK是「給你____的人工去做____的工作」,其實很認真
要在體制成功,必需擁抱體制,而你越墮進去,就越逃不出來
落入困局,心態像個過客,卻待了三年
很怕很多所謂學習,也是firm-speicifc
每每把你磨為機器裏的縲絲,一直在逃避
很早太清楚,我的性恪在這裏不會成功
自問年少無知,但我所說的不是一句「後生仔鍾意玩新野」 或「我討厭辦公室政治」這種隨便說了算的事情
最近讀了點《The Org: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Office》,
「體系」不可避免; 「程序」也其實不是罪惡,罪惡的叫「官僚」
做IT明白,程序其實是Workflow;任何複雜點的問題都其實有複雜的Flow
好的Workflow,也是好的團隊重要的一環
問題是程序在電腦很理性,說了一就是一零就是零;
程序在人就變得不理性--因為人也是不理性的動物。
過度和脫節的程序,就是官僚
是從古至今每間公司以至宗教組識也要面對的問題
IT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最不理性的人嘗試駕馭最理性的機器
八十年代的書Peopleware 今日看來仍像本聖經,
"The major problems of our work are not so much technological as sociological in nature"
注意一點,作者也強調這是一個社會(sociological)問題,而不是政治(political)問題
近年炙手可熱的"Agile",沒有甚麼人留意宣言
第一點其實是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Process and Tools
而這種巨型企業的氣氛和工作文化
背後的是個人不停被壓㧕
八十後面對的一種困惑,就是所有長輩都告訴你「出來工作不要怕蝕底」
而每天,又正正是你的工作告訴你「你不怕蝕底,真的會很蝕底」
每天工作中或電視目見的,往往是「沒有最無恥,只有更無恥」民建聯式的鬥爭。
華人社會,打工常常要的都是現代版的太監。
所謂高級行政人員也不一定有超凡卓越的管理技巧,也許是員工每人也九成按揭每月供樓一起get shit done。
辦公室裏最惡的,不是老闆,而是一個摶炒的員工。
香港沒有公會,只有工聯會。員工沒有幾個有這種Bargaining Power。
公司買人的focus, 很便宜。
唔好怕蝕底應用在當代的context是怎樣的下場?
無窮無盡的加班,小孩淩晨才看見爸爸
說不上剝削,但是以為努力必然有回報,很傻很天真。
入行數個月便知道,You need to fix the industry.
IT也有「自我審查」,香港IT 人,第一個說自已不是專業
外行管內行、做cost center,以致技術也落後了十數年。美國搞hour of code,說軟件吃掉世界時,香港人人當水泡, 爭著轉型管理層。
你會明白放工後沒有人關心政事
碼頭示威後明天準時上班的原因。
80後很清楚, 要fix的更是香港
燈光裡飛馳 失意的孩子
恐怕璀璨都市光輝到此
從一開始就放棄,那種返工結婚供樓生仔生活
出生的土地變得陌生
努力,在工作和社會都像heading nowhere
Talk is cheap, 說得出會認真走去做。
一個Googler曾對我說過
矽谷的公司通常只能做十年,無論企業或是Start-up,都需要你的Focus
資訊爆炸,工作其實會洗腦,人性無可避免的下班後也會想起總總事情
青春有限,及時行樂,也及時追夢。
搵到食後傷春悲秋的感慨,我認。
不要誤會,遇過很多很好的老闆,為我設想的上司、無條件支持的同事,衷心感激。
相對很多其他工程、會計界的同學,其實待遇好很多。
今天的工作環境仍像個温室,需要環境讓我闖、讓我犯錯,以至分辨甚麼是對錯
自已要做好的地方,很多
而放眼香港,那些人真是手停口停,那些人是把人工花在名牌電話等「必需品」?
我總相信,世界就是需要有人有餘瑕不停說WTF,不停發問,又不止於批評去不停創新,才有進步
從小人就很Skeptical,正要把它變為力量
重溫交流生時代的照片,有過一種亢奮,也很難回頭。
在太平山下,決定任意行,這也是一點生機。
自已很幸福,雖不是富二代,
也僅記《大亨小傳》那一句:「當你想開口批評別人時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像你擁有這些優勢。」
同時也不是甚麼天才,卻更要像《驕陽似我》最後一段Ben Affleck的對白:
「 I mean, you're sittin' on a winnin' lottery ticket. And you're too much of a pussy to cash it in, and that's bullshit.」
掙扎良久,發現這個決定是對是錯其實不在今天,在於未來的自已
最後的問題仍是那一條。
打開自已的雙手,看了看,問自已:信不信。
我選擇相信。